诉衷情·送述古,迓元素
[宋代] 苏轼
钱塘风景古今奇,太守例能诗。先驱负弩何在,心已浙江西。
花尽后,叶飞时。雨凄凄。若为情绪,更问新官,向旧官啼。
译文

钱塘江风景从古至今都可称为奇丽,按照惯例,太守都能用诗词表情达意。我这个背负弓弩的先驱在哪里?我的心已飞到钱塘江以西。

春花落尽之后,绿叶翻飞之时,细雨凄凄。眼下我正怀着怎样的一腔情绪?怎敢面对新官,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!

注释

诉衷情: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。本是情辞。唐温飞卿取《离骚》「众不可户说兮,孰云察馀之中情」之意,创制此调。后人据毛平圭词有「桃花流水漾纵横」句,改名《桃花水》;张芦川以因黄山谷词曾咏渔父生活,名《渔父家风》;贺方回词名《步花间》、《画楼空》;张东泽词有「一钓丝风」句,名《一丝风》;又名《诉衷情令》。《花间集》有单调三体、双调一体。韦端己此调两词,格律全同,可见律极严。此调平韵中插入两仄韵,短句颇多,极富变化。宋人用此调者甚众,但通行四十四字体。宋僧仲殊此调五词,推为绝作。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·卷九》:「仲殊之词多矣,佳者固不少,而小令为最,小令之中,《诉衷情》一调又其最,盖篇篇奇丽,字字淸婉,高处不减唐人风致也。」此调前阕多平仄字不拘者,后阕三个三字句、三个四字句极不易处理。

述古:陈襄,宋福州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,字述古,因家在古灵村,人称古灵先生。宋仁宗、宋神宗时名臣。倡理学,与陈季甫、周希孟、郑穆友称「海滨四先生」。宋仁宗庆历二年(西元一〇四二年)进士。初仕浦城主簿,历知仙居、河阳、濛阳诸县。嘉祐二年(西元一〇五七年),入为秘阁校理、判祠部事。嘉祐六年(西元一〇六一年),出知常州。宋英宗治平初,复为开封府推官、三司盐铁判官。宋神宗卽位,出知明州。熙宁二年(西元一〇六九年),同修起居注,知谏院、改知制诰。寻直学士院。熙宁四年(西元一〇七一年),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,论青苗法不便,出知陈州。熙宁五年(西元一〇七二年),知杭州。熙宁七年(西元一〇七四年),复知陈州。熙宁八年(西元一〇七五年),召还,知通进、银台司兼侍读,判尚书都省。元丰三年(西元一〇八〇年)卒,年六十四。尝荐司马温公、苏东坡等三十三人。有《古灵先生文集》。事见宋·陈晔《古灵先生年谱》(《永乐大典·卷三一四二》),《宋史·卷三百二十一·陈襄传》。

迓:迎接。

元素:杨绘,宋汉州绵竹(今属四川)人,字元素,号无为子。宋仁宗皇祐五年(西元一〇五三年)进士。通判荆南府,迁开封府推官,知眉州,徙兴元府,皆有治声。宋神宗立,召修起居注、知制诰、知谏院。与宰相曾鲁公忤,改兼侍读,元素以「谏官不得其言则去」,不拜。熙宁四年(西元一〇七一年),擢翰林学士、御史中丞(《续〈资治通鉴〉长编·卷二百二十》)。免役法行,元素陈十害,忤王介甫,罢知亳州。熙宁七年(西元一〇七四年)六月,自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移知杭州,八月到任。再为翰林学士。贬荆南节度副使,分司南京,改提举太平观,起知兴国军。宋哲宗卽位,复天章阁待制,再知杭州。元祐三年(西元一〇八八年)卒于任,年六十二。有《群经索蕴》、《无为编》、《西垣集》等。事见《范太史集·卷三十九·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》,《宋史·卷三百二十二·杨绘传》。

古今奇:吴讷钞本、《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古来奇」。

「太守例能诗」句:傅子立注:「白乐天为杭州太守,以诗名。初,乐天为苏守,刘禹锡以诗寄乐天云:『苏州太守例能诗,西掖吟来替左司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》诗。『太守』原作『刺史』,『吟』原作『今』。」例能诗,元延祐本原校:「一作『况能诗』。」

先驱负弩:指在前面迎候之官员。傅子立注:「汉司马相如,成都人,持节使巴蜀,太守以下郊迎,县令负弩矢先驱,蜀人以为宠。」刘尚荣按引《史记·卷一百一十七·司马相如传》:「司马相如者,蜀郡成都人也,字长卿。……乃拜相如为中郎将,建节往使。……至蜀,蜀太守以下郊迎,县令负弩矢先驱,蜀人以为宠。」负弩,背着硬弓。弩,用机械发射之弓。

浙江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作「誓江」。今据《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、龙本改作「浙江」。龙榆生校:「傅注本、元本『浙』并误作『誓』。从毛本。」与今见傅注本不相符,待考。

若为情绪:卽「何以为情」或「难以为情」。按此句与后二句为倒文,应释以「更问新官,向旧官啼,若为情绪」。

「更问新官,向旧官啼」句:傅子立注:「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,后主叔宝之妹,封乐昌公主,才色冠绝。时陈政方乱,德言知不相保,谓其妻曰:『君之才貌(《本事诗》作「以君之才容」),国亡必入权豪之家,斯永绝矣。倘情缘未断,犹冀相见,宜有以信之。』乃破一照(《本事诗》作『镜』),人执其半,约曰:『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,我当在,卽以是日访之。』及陈亡,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,宠嬖殊厚。德言流离辛苦,仅能至京,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。有苍头卖半镜者,大高其价,人皆笑之。德言直引至其居,设食,具言其故,出半照(《本事诗》作『镜』)以合之,仍题诗曰:『照(《本事诗》作「镜」)与人倶去,照(《本事诗》作「镜」)归人不归。无复姮娥(《本事诗》作「嫦娥」)影,空留明月辉。』公主(《本事诗》作『陈氏』)得诗,悲泣不已(《本事诗》作『涕泣不食』)。素知之(《本事诗》作『素诘知之』),怆然改容,卽召德言,还其妻,仍三人共宴(《本事诗》作『仍厚遗之。闻者无不感叹。仍与德言陈氏偕饮』),命公主作诗以自解(《本事诗》作『令陈氏为诗』),诗曰(《本事诗》作『曰』):『此(《本事诗》作「今」)日何迁次,新官对旧官。笑啼都(《本事诗》作「倶」)不敢,方验作人难。』遂与德言归江南,竟以终老。」刘尚荣按:「详见唐·孟初中《本事诗·情感》,个别文句与通行本稍异」按,「新官」指后夫隋越国公杨素,「旧官」指前夫陈太子舍人徐德言。此「更问」二句,互文,「新官」,「旧官」前后相涵。「向旧官啼」,当是「新官对旧官,笑啼倶不敢」之省文。

赏析

上阕分两层。前两句为一层,写对杭州风光和长官诗才的赞赏。「钱塘风景古来奇」一句,是对杭州美景的髙度概括,涵盖了时、空两个方面,用一个「奇」字点明了它的审美特征。杭州是两个太守做官的地方,从这里落笔来写就十分自然了。接着,由地方写到长官:「太守例能诗。」这句由唐诗「苏州刺史例能诗」变化而来,移用于唐时在杭州交接的新、旧太守,便很精切。旧太守陈述古是诗人,在杭州与东坡多有唱和,有《古灵集》存世。新太守杨元素亦是诗人,原有集,已佚,《全宋诗》尚收其诗十首。杭州「太守例能诗」,后来成了佳话,连东坡本人也包括在内了(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年间知杭州)。后两句为又一层,写对迎候新太守的场景的想象:走在前面迎候新太守的官员在哪里呀?我的心已经从钱塘江向西飞去了。因为杨绘取道西面的苏州,所以词人说「心已浙江西」。两句通过想象和心理描写,显示了迎接新太守的热情和真诚。

下阕借当前萧瑟凄凉的秋景,烘托送旧迎新时难堪的情绪。「花尽后,叶飞时,雨凄凄」三句,描写了秋天花谢叶落,苦雨淅沥的景象,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浓厚气氛。如此着笔,完全是为了烘托送旧迎新时的难堪:「若为情绪,更问新官,向旧官啼。」意思是说,还要问一问两位太守,当新官面对旧官,杭妓哭笑不得的时候,你们的感受如何呢?其所以如此问,是因为唐宋时赴任迎任,有官妓为先导的风习。这里运用了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,却作了「质」的改造,使原来的「悲剧」变成了「滑稽剧」。试想对身为官妓的「杭妓」来说,前任「旧官」与后任「新官」杭州太守哪里是什么前夫、后夫?既然如此,又哪里谈得上什么哭笑不得!词人这样写,只是一种遊戏笔墨,向两位同僚寻寻开心,从另一角度看,也可以说是友谊的一种表示。

全词围绕着送旧官、迎新官来写,且采用用典的写作手法,旣赞美了风景,又有对人物的评价和细致的心理刻画。虽是应酬之作,但表达得很风趣,也没有阿谀之情。

评析

宋神宗熙宁七年(西元一〇七四年)七月。杭州知州陈述古罢任,新任知州杨元素正在赴杭州途中,杭州官妓前往苏州迎接杨元素,东坡作该词描绘迎接的场面。

上阕写对钱塘江风光和长官诗才的赞赏,下阕借当前萧瑟凄凉的秋景,烘托送旧迎新时难堪的情绪。全词采用用典的写作手法,有对风景的赞美,也有对人物的评价,更有细致的心理刻画,言简而意长,表现出作者髙度的艺术概括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