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上高宗书略
[宋代] 岳飞
陛下已登大宝,黎元有归,社稷有主,已足以伐虏人之谋。而勤王御营之师日集,兵势渐盛。彼方谓我素弱,未必能敌,正宜乘其怠,而击之。
而黄潜善、汪伯彦辈,不能承陛下之意,恢复故疆,迎还二圣;奉车驾日益南,又令临安、维扬、襄阳,准备巡幸。有苟安之渐,无远大之略,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。虽使将帅之臣,戮力于外,终亡成功。
为今之计,莫若请车驾还京,罢三州巡幸之诏,乘二圣蒙尘未久,虏穴未固之际,亲帅六军,迤逦北渡。则天威所临,将帅一心,士卒作气,中原之地,指期可复!
译文

陛下已登基称帝,从此百姓有了依靠,国家有了君主,已经足以挫败敌人的阴谋了。而且各地勤王和御营的军队一天天增多,兵势逐渐强盛。敌人正以为我们素来软弱,未必能够抵挡住他们,我们正好应该趁着他们懈怠麻痹的时候去攻击他们。

但是,黄潜善、汪伯彦等人却不能遵奉陛下的旨意,他们不但不去致力于收复从前失去的疆土,迎接被金人掳去的徽、钦二帝还朝;反而簇拥着您一天天向南方退却,又命令临安、维扬、襄阳三地做好迎接您巡幸的准备,如此一来,苟且偷安的征兆可见,而宏伟远大的策略全无,恐怕不能维系中原父老百姓对朝廷的期望。即使全军将领在战场上全力抗敌,也无法使恢复大业得以成功。

从眼下的形势看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请陛下回到汴京,收回巡幸临安、维扬、襄阳的诏命,趁着徽、钦二帝被掳去的时间不长,敌人的后方还未稳固的良机,亲自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北渡黄河。这样一来您的神威所到之处,将帅们会同心同德,士卒们会鼓足勇气,收复中原便指日可待了。

赏析

宋钦宗靖康二年(1127)四月,金兵虏宋徽宗、钦宗和皇族多人,北去。

五月,宋高宗赵构,即位于南京(今河南省商丘县),改元建炎。当时主战的大臣李纲、宗泽等人,极力主张依靠诸路勤王之师及各地兵民,恢复中原,“回銮”东京(今河南省开封市)。但宋高宗畏惧金兵,听信宠臣黄潜善、汪伯彦“幸东南”之言,打算继续南逃。这时,岳飞在东京留守宗泽部下为秉义郎,是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下级军官。他“上书数千言”指斥黄、汪,力请高宗乘“虏穴未固之际,亲帅六军,迤逦北渡”,收复故土。上书之后,朝廷非但不予采纳,反以越职言事为罪名,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。(见《续资治通鉴·宋纪》及《宋史·岳飞传》)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这篇上书,短至二百来字,当是原文的节略。这段文字,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忠肝义胆和壮声英概,言词恳切,气势劲健。

文章可分三个段落。“陛下已登大宝……”为第一段,是分析敌我形势,指出于我有利。作者分三层加以论述:一是“黎元有归,社稷有主。”“大宝”指帝位。认为国事有人主持,百姓有依归,是挫败敌人计谋的首要前提。“伐”指击败。二是兵势日盛。据《续通鉴》载,高宗即位之初,“禁卫寡弱。诸将杨维忠、王渊、韩世忠以河北兵,刘光世以陕西兵,张俊、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盗兵,皆在行朝,不相统一。乃置御营司,总齐军政,因所部为五军。”“时诸道勤王兵皆至行在。”兵强人众,士气高昂。这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。三是敌人此刻的骄怠。金人由于接连获胜,便会认为我们一向软弱,不能抵抗,就必然懈怠起来。这自然是出击的最好时机。以上为第一段,指陈形势,分析透彻。

接下来,第二段笔锋一转,直指黄、汪之流。黄、汪二人,同居相位,猥持国柄,嫉害忠良,是建炎初年主和派的代表人物,主张南逃扬州。宋高宗也是决意南逃的。这里故意说“不能承陛下之意”是为了使高宗不致难堪,而采取的委婉说法。在指出黄、汪的行径,背离“恢复故疆,迎还二圣”之大计以后,便一语道破其本质,说他们“有苟安之渐,无远大之略,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。”只要有此二人当道,中原便一日不可克复。结末设以“将帅之臣,戮力于外,终亡(‘亡通无’)成功”一句,补足此意,亦含再劝主上当机立断的意思。

在上面两段陈说形势,批驳错误之后,末段以“为今之计”四字提顿,一下子转回到目前的具体作法;第一,车驾还京,罢南巡诏;第二,亲帅六军,恢复故疆。结尾以展望和期待之语作结:“天威所临,将帅一心,士卒作气,中原之地,指期可复。”用笔十分遒劲。

全文紧扣住“恢复故疆,迎还二圣”之旨展开,这八个字,是作者终生奋斗的目标,是未酬的壮志。

文章中,时用对句来加强语势,比如“有苟安之渐,无远大之略”等等。在简洁的行文中,始终奔涌著一股激情,这是爱国热血的奔流。至今读来,犹能令人感奋,钦叹不已。

评析

岳飞这篇上书作于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年),表现出强烈的抗敌决心和信心,以及对投降派的无比愤恨,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收复中原的共同要求,显示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爱国思想。我们读到这段仅二百字的原文节略并非空洞的言辞,它首先指出当前“黎元有归,社稷有主”、兵势日盛和敌人骄怠的有利形势,继而指责黄潜善、汪伯彦苟且偷安、不图恢复、主张南迁的错误,基于此而提出车驾还京、罢南巡诏和亲帅六军恢复故疆的具体做法,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激动人心的力量。文章紧扣“恢复故疆,迎还二圣”之旨展开,时用对句来增强语势,在简洁的行文中始终奔涌着一股爱国主义激情,言词恳切,气势雄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