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宣王说:“我糊涂,不能达到这种境地啊。希望先生帮助我,明明白白地教导我。我虽然不聪明,但请让我试一试。”
孟子说:“没有固定的财产却有坚定的心志,只有士阶层能做到。至于老百姓,要是没有固定财产,也就不会有坚定的心志了。一旦没有坚定的心志,就会胡作非为,什么都干。等到犯了罪去惩罚他,这就等于张网捕捉老百姓。哪能有仁德的君王在位,却陷害百姓的呢?所以贤能的君主统治,规定百姓的产业,一定让他们向上可赡养父母,向下可养活老婆孩子。收成好时能一年到头吃饱饭,收成不好的年头不至于饿死。这之后再引导他们追求善,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。现在管理国家,弄得老百姓上不能赡养父母,下不能养活老婆孩子,收成好了受苦,收成不好难免饿死。活命都还来不及,哪有闲功夫讲求礼义呢?
“大王如要试一试,何不从根本处入手呢?五亩大的宅院,房前屋后种植桑树,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。鸡狗猪等家畜不失时机地畜养起来,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。百亩大的农田,不去妨碍农夫适时耕种,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饿了,认认真真地办学校,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来教导子弟,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。老年人都有绸缎穿,有肉吃,老百姓饿不着,冻不着,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,是从没有过的事。”
惛:神志不清,思想混乱。是:这。
恒产:长久经营的产业。恒心:坚定不变的信念。
放:放荡。辟:同“僻”,与“邪”同义。侈:不依制度,胡行乱为。
罔:同“网”,作动词用,陷害。
制:规定,订立制度、政策。
仰:上。俯:下。畜:养。
乐岁:丰年。凶年:荒年。
驱:驱使。“之善”的“之”:往,向。轻:易。
惟:仅只。不赡(shàn):不足,不及。奚暇:怎么顾得上。
从齐宣王问齐桓、晋文之事开始,以上四节在《孟子》原书中属于同一章,是《孟子》中最长的篇章。为了阅读方便我们把它分开注释。这一章是孟子政治学说的重要篇章,这一章中,孟子对仁政思想的阐述也最透彻。在本节,齐宣王已经完全被孟子的言语所打动,所以态度诚恳地请孟子“明以教我”,不要绕弯子了。直到这时孟子才完全正面地展开了他的治国方略和施政纲要。
“产,生业也。恒产,可常生之业也。恒心,人所常有之善心也。士尝学问,知义理,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。民则不能然矣。”
“使民有常产者,又发政施仁之本也。”
“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,行王道。而王道之要,不过推其不忍之心,以行不忍之政而已。齐王非无此心,而夺于功利之私,不能扩充以行仁政。虽以孟子反复晓告,精切如此,而蔽固已深,终不能悟,是可叹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