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祐六年,岁在辛未,九月初一,从表侄苏轼供设,谨以清酒果品奠祭,明白告慰故太师衮国义忠公安康郡夫人在天之灵。
呜呼!苏轼从换牙开始,以上学为游戏。儿童无知,即崇拜您为我的老师。白昼诵读您的文章,夜里梦见您。十五岁才见到您。您拍手鼓掌,喜笑颜开。说:这是我一类的人,其馀的人不能与之为伍。我老了将要退休,将文章之道传授给你。再三叩头致谢:您老的话过分了。虽然知道他过分的话,但不敢不自我勉励。分别之后世事艰难,在汝阴见到您。许多士人喧哗,但我独自南来。您说:苏子到来,实在称我心意,我所说的文章,必然载道义。见名利而思迁,就不是我的学生。又叩头称谢说:到死不会改变。您虽说逝世,说的话如同太阳照耀。元佑初年,起官从南方迁京。小叔在朝廷,就象见到了您一样。入堂拜见夫人,孙子们成群。为二儿向小叔之女求婚,夫人说可以,是师生朋友的情义。过了二十年,再次到了您家里。穿着缁衣在宗庙门前,失声痛哭。白发苍老的面容,再次见到颍州的人。颍州的人思念您,说这是他的学生。虽然没有什么报答您,但没有玷辱您的门庭。颍川浩荡,向东注入淮河,我念恩师,岂能有边际?
颖州:在今安徽省阜阳。
欧阳文忠公:即欧阳修,死后谥文忠。
元祐六年:公元1091年。
岁次辛未:甲子纪年的次序是辛未年。
朔:农历每月初一为朔。
具位:供设。
清酌:清酒,水酒。
安康郡夫人:即欧阳修的夫人,谥安康郡夫人。
龆龀:换牙,七、八岁时。
嬉:游戏。
克:能。
拊掌:拍掌。
群:同门朋友,为伍。
休:致仕,退休。
过:过分。
契阔:久别。
哗:喧哗。
获:得到。
迁:变异、转移。
易:改变。
皎日:中天的太阳。
南迁:指从常州迁往京城开封。
颜:面容、形象。
请婚:求婚。
义:情义。
升:上、到。
深衣:缁衣、黑色的衣裳。
颍人:颍州之人。
思:怀念。
不犀:没有玷污。
洋洋:浩大的样子。
本文是元祐六年八月苏轼知颍州,九月初一祭奠恩师欧阳修夫妇所作。文中深谢欧阳修感遇奖掖之恩。对欧阳修早年的教诲,牢记在心,身体力行,终身实践先生所说的“文必与道俱”,关心国政,关心民间疾苦,无论政治生涯得失,始终有一颗报效国家,为民造福的赤心。因此,在五十二岁时告祭恩师时说“不辱其门”。全文几乎全用四字句写成,叙事清晰,从童年写到老年。写人物动作,对话无不生动形象,一点不板滞。从这篇祭文中,可见欧阳修的思想,对苏轼一生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。文中对恩师的感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,尤其是结尾以水有涯喻情之无涯,更是叫人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