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庵梦忆·卷一·木犹龙
[明代] 张岱
木龙出辽海,为风涛漱击,形如巨浪跳蹴,遍体多著波纹,常开平王得之辽东,辇至京。开平第毁,谓木龙炭矣。及发瓦砾,见木龙埋入地数尺,火不及,惊异之,遂呼为龙。不知何缘出易于市,先君子以犀觥十七只售之,进鲁献王,误书“木龙”犯讳,峻辞之,遂留长史署中。先君子弃世,余载归,传为世宝。丁丑诗社,恳名公人赐之名,并赋小言咏之。周墨农字以“木犹龙”,倪鸿宝字以“木寓龙”,祁世培字以“海槎”,王士美字以“槎浪”,张毅儒字以“陆槎”,诗遂盈帙。木龙体肥痴,重千馀斤,自辽之京、之兖、之济,由陆。济之杭,由水。杭之江、之萧山、之山阴、之余舍,水陆错。前后费至百金,所易价不与焉。呜呼,木龙可谓遇矣!
余磨其龙脑尺木,勒铭志之,曰:“夜壑风雷,骞槎化石;海立山崩,烟云灭没;谓有龙焉,呼之或出。”又曰:“扰龙张子,尺木书铭;何以似之?秋涛夏云。”
译文

木龙出自辽海,经历了风浪的冲击,它的形状就像巨浪跳跃的样子,全身附着许多波纹,开平王常遇春在辽东得到它,并用专车把它运到京城。后来开平王府遭遇火灾,大家都认为木龙也被焚毁成为焦炭了。等到扒开瓦砾,发现木龙埋在地下几尺深,火没有烧到它,大家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,于是就把它称作“龙”。不知道什么缘故木龙后来被拿到集市上兜售,家父用十七只犀角酒杯买到了它,意欲进献给鲁宪王,因为进献的章表上误写了“木龙”二字,犯了忌讳,被鲁王严词拒绝,于是它就留在了父亲的长史官署中。父亲去世后,我把它运回家中,当作传世之宝。

丁丑年(1637年)朋友们起诗社,我就请诗社里的名人给它起个名字,并赋短诗来歌咏它。周墨农起名为“木犹龙”,倪元璐起名为“木寓龙”,祁彪佳起名为“海槎”,王业洵起名为“槎浪”,张弘起名为“陆槎”,为它所赋的诗甚至将近一册。木龙体积庞大,重达一千多斤,从辽东到京城,到究州,到济州,走的是陆路。再从济州到杭州,走的是水路。最后从杭州到江边,到萧山,到山阴,到我家,水路、陆路交错。除去购买时的花费,前后所有花费有一百两银子。哎呀,木龙真是际遇难得啊!

我磨平木龙头上的尺木,刻上铭文:“曲谷中风雷大作,好像张骞所乘的船化为巨石;大海波涛卷立而起,高山震满崩塌,烟云在空中翻滚;有人说有龙要出来了。”又写道:“扰龙的张岱,在龙头的尺木上刻下铭文。用什么来比拟这木龙呢?秋天的波涛,夏天的云彩。

注释

木龙:即木犹龙,一种化石。

跳蹴:跳跃。

常开平王:常遇春,字伯仁,安徽怀远人。明代开国功臣,死后追封开平王。

京:这里指南京。

发:挖掘。

出易:出卖,交易。

先君子:已去世的父亲。

犀觥:犀牛角做的饮酒器。

鲁献王:“献”当作“宪”,即第十代,鲁王朱寿鋐,万历二十八年封,崇祯九年卒,谥号宪。

峻辞:严词拒绝。

弃世:去世。

丁丑:崇祯十年,公元1637年。

小言:简短的诗词。

周墨农:字又龙,号墨农,张岱的好友。

字:取名。

倪鸿宝:名元璐,字汝玉,号鸿宝,浙江上虞人,官至尚书,以书画名于世。

祁世培:名彪佳,字虎子,又字幼文、弘吉,号世培,别号远山堂主人,绍兴人,著名戏曲家。

王士美:名业洵,字士美,浙江馀姚人。

张毅儒:张岱的族弟张弘,排行第八,善诗文。

盈帙:满卷。

与:抵得上。

遇:受到赏识,礼遇。

尺木:龙头上面的如博山形的东西。唐代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鳞介篇》:龙头上有一物,如博山形,名尺木。龙无尺木,不能升天。

骞槎:汉代张骞曾出使西域,传说寻求到了河源,后人附会说他使用了槎,槎是通往天河的工具。见宋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引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,寻河源,乘槎经月而去,至一处,见城郭如官府,室内有一女织。又见一丈夫,牵牛饮河。骞问曰:‘此是何处?’答曰:‘可问严君平。’织女取支机石与骞还。后至蜀问君平,君平曰:‘某年月日,客星犯牛女。’所得支机石,为东方朔所识。”

张子:作者的自称。

赏析

木犹龙是一件木制而形似龙形的文物,它出自辽海,在经过无数年海上风涛的击打后,它自己也便像个跳跃的巨浪,遍体都覆盖着波纹。说起它的历史,就比较曲折了。时代开国后,它先被开平王常遇春得到,用辇拉到了京城。等到开平王府被毁之后,大家都认为木犹龙一定被烧成木炭了。等到挖开瓦砾,才发出它被埋在地上,有几尺那么深,所以没被火波及,众人极为惊异,于是把它叫“龙”。

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渠道,这个木犹龙被放在市面上出售,张岱的父亲张燿芳慧眼独具,不吝钱财,用十七只犀牛角制成的酒杯换取了它。当时张燿芳在兖州鲁献王处任职,见到这样的好东西,首先考虑到了他的上司,于是,将它献给了鲁献王,并且在呈献时写下了“木龙”两个字。一看到“龙”这个字眼,鲁献王就不敢收了,这种犯讳的事儿,他是触也不敢触的。这样,就留在了张燿芳的长史府中。等到张燿芳去世后,张岱船载而归,成为他们家的传世之宝。1637年诗社的同志聚合,张岱特意邀请诸人赐名题咏。周墨农、倪鸿宝、祁世培、王士美、张毅儒诸人都有题字并写了许多诗作。

张岱为自己拥有这件文物感到庆幸,不过,他觉得木犹龙也应该感到庆幸。你看它,体形那么巨大,身材那么肥硕,重达一千多斤。陆地上,它从辽海到京城,又到兖州,又到济南;水路上,它从济南到杭州。从杭州到长江,一路到萧山、到山阴、到张家,水路陆路交错,前后花费了百金,更不用说当初用于交换它的价格了。众人都有题作,张岱更是用心良苦地将它身上磨出一尺长的平面来,做了题铭:“夜壑风雷,骞槎化石;海立山崩,烟云灭没;谓有龙焉,呼之欲出。”不但写它的诞生经过,而且真把它当作出没于海涛云雾之间了龙了。又写道:“扰龙张子,尺木书铭;何以似之?秋涛夏云。”他用惊扰了“龙”的惶恐心情,将它比作是秋天的波涛和夏天的云彩,喜爱之情,可谓溢于言表。

评析

张岱除了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之外,本篇短小精悍的小品文,也尽显他长于叙事状物之才,尤其张岱刻在木犹龙上的铭文:“夜壑风雷,骞槎化石;海立山崩,烟云灭没;谓有龙焉,呼之或出。”好像一幅惊天动地、壮阔富丽的龙出世的画面在眼前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