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月圆·春日湖上
[元代] 张可久
小楼还被青山碍,隔断楚天遥。昨宵入梦,那人如玉,何处吹箫。
门前朝暮,无情秋月,有信春潮。看看憔悴,飞花心事,残柳眉梢。
译文

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,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,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。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,梦到那人如玉般,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。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,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。心事忧愁不定,似飞花一般,双眉紧锁不展,恰如残柳。

注释

人月圆:曲牌名。此词调始于王晋卿,因其词中「人月圆时」句,取以为名。《中原音韵》入「黄钟宫」。曲者,小令用。有么篇换头,须连用。

碍:遮挡。

楚天: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。

「那人如玉,何处吹箫」句:杜樊川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诗:「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」。借用意境表达怀念。

有信春潮:潮水有涨有落,其去来都有定时,称为「信潮」。

飞花:飘飞的落花。

赏析

「小楼」两句,写从小楼远望。西湖到处是青山,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,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,不能望见遥远的「楚天」。这两句,情调有点惆怅,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,而且通过一个「还」字强调出来。「还」字有「又」和「仍」的意思,就是说,本来想眺望远方,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,不能达到目的;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。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,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。

「昨宵入梦」三句为叙事,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,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,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。这里借用杜樊川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诗,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。说它美丽,是因为美人入梦,必有许多旖旎温馨,说它惆怅,是因为醒后相忆,不知她身在何处。这种别后酌「分明又向华胥见」(薑白石《踏莎行》),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,张可久自不能例外。如果回过头来看,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。原来,所谓「遥断楚天遐」,实寓两地分离,同「那人」的关系被隔断之意;而「青山」之碍,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。作者藉景抒情的技巧,于此可见。

「门前朝暮」三句,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,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: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,只有「秋月」与「春潮」而已,非常寂寞,无聊。然而还不止此,「秋月」而曰「无倩」,「春潮」而曰「有信」,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。苏东坡《水调歌头·中秋》词,有句云:「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偏向别时圆。」埋怨秋月的无情,这里的「无情秋月」,即用其意。唐代李益《江南曲》有「嫁与瞿塘贾,朝朝误妾期。早知潮有信,嫁与弄潮儿。」埋怨潮来有信,人归无期,这里的「有信春潮」亦用其意。因此,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。

「看看憔悴」二句,结合暮春景物特征,借「飞花」与「残柳」,喻心绪的惆怅,形容的憔悴,「飞花」无定著,像心境的摇曳不定,「残柳」有亏缺,像双眉的皱损败残,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。

这首曲,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,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,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,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。

评析

《人月圆·春日湖上》是元代散曲家张小山创作的一首散曲。这首散曲写作者勘破世情和诗酒自娱的隐士生活。首二句写千古兴亡,气势宏大,以下过渡到山中生活,恬静淡雅。中间的转折是一个「倦」字,而从这一个字中又可看见他深深隐藏着的愤懑。这首散曲用白描,而语言雅致;写景形象熨贴,委婉含蓄,亦小山典雅之作。

辑评

原文学艺术出版社社长黄克《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·元曲精选》:对玉人的眷眷思盼,使诗人心神交瘁,然而又不直接抒发,而是结合暮春景物,以花柳相比,所谓「飞花心事,残柳眉梢」,极其形象熨贴,极其委婉含蓄,亦小山典雅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