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,以顶礼礼敬佛足,然后起立右转,绕佛三圈,又长跪在佛前双手合掌,对佛禀告道:「大悲世尊,希望您能为来参加本此法会的诸菩萨众,以及末世修习大乘的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的逐步次序,什么是思惟?如何能够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?众生没有开悟,应用什么方法使他们普遍开悟?世尊,如果众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思维,即使听了佛所说的三昧正定法门,仍会心生迷惑,不能悟入圆满觉悟的境界。希望佛大发慈悲,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。」
普眼菩萨说完后,再次五体投地向佛祖致礼,循环往复,这样连续请求三次。
那时,世尊对普眼菩萨说:「善哉!善哉!善男子,你能为诸位菩萨以及末世众生,向我问及修行的次序,正确的思考,住世保持佛法,以及修行的简便方法。现在你就仔细地听,我为你解说。」
当时,普眼菩萨以能接受佛的教导而心生欢喜,和其他参加法会的大众安静地听佛说法。
「善男子,那些刚开始学佛的菩萨和末世众生,要想求得如来清净圆满觉悟心,就应当坚持正确的念想,远离各种各样的幻象。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,坚持禁戒,要安置好徒众,安处静室。应常有这样的观念:我现在的身体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自然元素缘合而成。所谓头发、毛、爪、齿,皮、肉、筋、骨,髓、脑等,以及身体上的污垢,都属于地元素;我的唾液、鼻涕、脓血,津液、涎末,痰、泪、精气,大小便等,都属于水元素;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热之气,属于火元素;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有呼吸的作用,它属于风元素。四大各有所归,此身究竟当在何处?即知道身体终究是没有实体的,它只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互相缘和而合成的相状,实际是一种幻化的相状。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互相缘和而合成的身体,又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和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,个为内,一个为外,内外合成,组成了称之为「身的东西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习气,在其中积聚,好像有思虑的相状出现,于是就有了假名为‘心’的这个东西。
「善男子,这个虚妄的心,如果没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就不可能存在。如果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分离,就没有六尘存在,既是所缘之尘各归散灭,那么终究也不见有能攀缘事物的心了。
「善男子,由于众生的幻身灭掉了,所以幻心也就灭掉了幻心一旦灭掉了,幻尘也就灭掉了;因为幻尘灭掉了,所以幻灭也会灭掉了;幻灭被灭掉,那些不是幻的‘非幻’,即空的自性却是不灭的。这好比磨镜,将镜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后,就会再现镜子明亮的本质。善男子,应当知道身心都是幻垢,只有把这些幻垢永远消灭了,才能显现十方清净。
「善男子,比如清净摩尼宝珠,五种颜色映入宝珠,随着不同方向会映现出不同的颜色。但愚痴的人看到摩尼宝珠所映出的五种颜色,误以为摩尼宝珠上的颜色是实有的。
「善男子,圆满觉悟的清静本性,显现于身心,随着众生的种类应现出不同的身心影像。愚痴的人认为,清净圆觉心与身心自身的相状都是实有的,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识,才使他不能远离幻化。因此,我说身心都是幻垢,能够对治远离幻垢,才能称得上是菩萨。幻垢全部除去,即没有所谓的要对治幻垢这回事了,也就没有对离幻垢的人。
善男子,菩萨和末世众生,能够证得各种虚幻假相都灭绝时,即刻便能得到无限量的清净,无边虚空,这都是圆明觉性的显现。由于觉性圆明,所以心本来是清净的。由于心是清净的,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净的。由于所看到的外境是清净的,所以眼根是清净的。由于眼根清净,所以眼识是清净的。由于眼识是清净的,所以听到的声尘是清净的。由于所听到的声尘是清净的,所以耳根是清净的。由于耳根是清净的,所以耳识是清净的。由于耳识清净,所以人的思维觉察也是清净的。由此类推,以至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根、尘也都清净。
「善男子,由于根清净,色尘也就清净。色尘清净,声尘也就清净。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也都清净。
「善男子,由于六尘清净,地大也就清净。由于地大清净水大也就清净。由此,火大、风大也都清净。
「善男子,由于四大都清净,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也都清净。由于十二处、十八界、二十五有都清净,十力、四无所畏四无碍智、佛十八不共法、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净。由此,乃至八万四千种法门也都一切清净。
「善男子,一切事物实相真如的体性清净,所以自身清净。由于自身是清净的,所以多身清净。由于多身是清净的,乃至十方众生都是圆觉清净的。
「善男子,由于一个世界清静,多个世界也就清净。由于多个世界清静,如此,乃至充满无尽虚空,三世圆满,一切平等,清净不动。
「善男子,由于虚空平等不动,应当知道觉悟的自性平等不动。由于四大不动,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。如此,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,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。
「善男子,由于觉性周遍圆满、清净不动、没有边际,应当知道六根遍满法界。由于六根遍满法界,应当知道六尘遍满法界。六尘遍满法界,应当知道四大遍满法界。由此乃至总持法门遍满法界。
「善男子,由于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,六根、六尘的本性没有坏灭杂乱。由于六根、六尘的本性没有坏灭杂乱,如此乃至总持法门没有坏灭杂乱。犹如百千灯光照耀一室,灯光遍满房间,相互间没有坏灭杂乱。
「善男子,成就圆觉妙心,应当知道菩萨不被任何的法束缚,不求从法中解脱;不厌恶生死,不贪爱涅槃;不崇敬持戒的人,不憎恶毁戒的人;不特别尊重久学的人,不轻视初学的人为什么呢?因为一切众生都有圆觉妙心。比如眼光,直接知晓眼前事物,眼光圆满映照没有憎爱。为什么呢?因为光体没有两样,没有憎恨和贪爱。
「善男子,这些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圆觉妙心得到成就者,于圆觉妙心中不见有可修之行,也没有可成就之果。圆觉妙心普照一切,其体性又寂灭无二。于圆觉心中,无数的诸佛世界,犹如空花,乱起乱灭,与圆觉心不即不离,没有束缚,没有解脱,由此得知,众生本来是佛,生死、涅槃就像昨日的梦一样。
「善男子,既然如昨日的梦一样,应当得知生死以及涅槃没有生起没有灭谢,没有来去。所证悟的道果,既无所得也无所失,既无获得也无舍弃。那些能够证悟的人,没有造作什么也没有止息什么,没有随顺什么也没有灭除什么。在这种修证中,没有能证之人也没有所证之法,终究没有什么修证,也没有进行修证的人。这是因为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、永远不坏灭的。
「善男子,那些菩萨们应该这样修行,像这样循序渐进,像这样思维,像这样住持,像这样运用方便手段,像这样开悟,追求这样的法门,才不会感到迷惑。」
当时,世尊为了重新阐述这个真义,于是又说偈语:
普眼汝当知,一切诸众生,身心皆如幻。
身相属四大,心性归六尘。
四大体各离,谁为和合者?
如是渐修行,一切悉清净。
不动遍法界,无作止任灭,亦无能证者。
一切佛世界,犹如虚空华,
三世悉平等,毕竟无来去。
初发心菩萨,及末世众生,
欲求入佛道,应如是修习。
思惟:思量所对之境而起分别。
开悟:开智悟理,即开智慧、悟道理。
净圆觉心:净妙的圆满觉悟心。
正念:正确的念头,念念不忘佛法真理。
奢摩他:梵语音译。意译为「止」、「寂静」。「禅定」的另称谓。
禁戒:禁非戒恶。
宴坐:默然静坐,此指坐禅。
无体:无实体。
四缘:缘是指二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,这种关系共有四种,即因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、增上缘。
六根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根为能生长的意思。
缘相:攀缘事物而又思虑的心的相状。
假名:假立名字。
缘尘:攀缘色、声等六尘。
缘心:攀缘事物的心。
摩尼宝珠:如意珠。摩尼,梵语音译。意为珠。
五色: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,又称「五正色」。
十二处:「六根」加「六尘」,合称为「十二处」。处,是出生之义。十八界:合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六识,名为「十八界」。
十力:如来所具有的十种智力,即觉处非处智力,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;二、三世业报智力,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;三、诸禅解脱三昧智力,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;四、诸根胜劣智力,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;五、种种解智力,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;六、种种界智力,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;七、一切至所道智力,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;八、天眼无碍智力,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;九、宿命无漏智力,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;十、永断习气智力,即于一切妄惑馀气,永断不生,能如实知之的智力。四无所畏:也称「四无畏」。无畏,即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。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两种。四无碍智:又名「四无碍解」,或「四无碍辩」,即法无碍智、义无碍智、词无碍智、乐说无碍。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,分别无滞;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;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,能随意演说;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,为众生乐说自在。十八不共法: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种功德法,因为只限于佛,不与三乘共有,所以称为「不共法」。具体包括:身无失、口无失、念无失、无异想、无不定心、无不知已舍、欲无减、精进无减、念无减、慧无减、解脱无减、解脱知见无减、一切身业随智慧行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、切意业随智慧行、智慧知过去世无碍、智慧知未来世无碍、智慧知现在世无碍。三十七助道品:即三十七菩提分法,包括: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及八圣道支。三世即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
阿僧祇(qí):印度数目之一。又作「阿僧伽」、「阿僧企耶」、「阿僧」、「僧祗」等,意谓无量数或无穷极之数。此词多用于计量劫数,而计量劫数时,有小阿僧祗劫与大阿僧祇劫两种。
恒河沙:印度恒河中的细沙,以此形容数目极多。
《圆觉经》是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的简称,又作《大方广圆觉经》、《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、《圆觉了义经》,佛教大乘之经典。内容是佛为文殊、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,全经分作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是唐、宋、明以来教(贤首、天台)、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。
本章节为普贤菩萨所请教的问题,以及佛陀的回答。意在表明修行阶次及方便说法。在闻知圆觉境界后,众生应当先心存正念,止息妄念,远离幻境和幻心,如此就能成就虚空平等的清静圆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