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 共 171 成语
红白喜事

红事:吉利的婚嫁喜事用红色;又叫喜丧。白:丧葬事用白色。泛称婚丧之事。

耳红面赤

耳朵和面部都红了。形容过于用力、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。

灯红酒绿

灯光与酒色;红绿相映。形容娇奢淫逸的生活;也形容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。也作“酒绿灯红”。

大红大紫

形容显赫、得意

大红大绿

谓颜色浓艳。

唇红齿白

嘴唇红,牙齿白。形容人容貌俊美。

穿红着绿

形容衣着鲜艳华丽

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

眼红:激怒的样子。仇敌碰在一起,彼此更加激怒。

齿白唇红

牙齿白,嘴唇红。形容面容美。

姹紫嫣红

姹:美丽;嫣:妖艳;美好。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。也作“嫣红姹紫”。

不问青红皂白

比喻不分是非,不问情由。

不分青红皂白

比喻不分是非,不问情由。

百紫千红

形容繁花似锦,色彩繁多。

白发红颜

颜:脸色。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。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

白刀子进,红刀子出

指要杀人见血、动手拼命。红刀子:带血的刀子。

坐红椅子

谓考试名列最后。旧时考试,张榜公布名次,榜末例用红笔一勾,故称。《李宗仁回忆录》第二章:“现在考试又两次坐红椅子,使我分外觉得难为情。”

硃红标判

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、圈、勾等记号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七回:“拆开看时,里面却是半张雪白的连四纸,翠蓝的花边,焌黑的楷书字,大大硃红标判,方方的一颗印。”亦省作“ 硃判 ”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十二回:“那硃判的日子下面还有‘五百’二字

烛影摇红

形容烛光晃动的样子。

中央红军

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。 毛泽东 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》:“ 直罗镇 一仗,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,粉碎了卖国贼 蒋介石 向着 陕甘 边区的‘围剿’,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,举行了一个奠基礼。”参见“ 中国工

玉白花红

比喻文辞优美的诗篇。 唐 杜牧 《送李群玉赴举》诗:“玉白花红三百首, 五陵 谁唱与春风。”

有红似白

似:好像。多形容脸色红里透白。

一紫盖十红

比喻上行下效。

一枕日红

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升起。比喻因酣睡而起床晚。

眼红颈赤

形容因羡慕、妒忌而寻衅争吵。《醒世恒言·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那 徐言 、 徐召 虽也挣起些田产,比着 颜氏 ,尚有天渊之隔,终日眼红颈赤。”

小白长红

大大小小,红红白白。指各种颜色的花。 唐 李贺 《南园》诗之一:“花枝草蔓眼中开:小白长红 越 女腮。” 宋 晏几道 《与郑介夫》诗:“小白长红又满枝,筑毬场外独支颐。”

万绿丛中一点红

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。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采的一点,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。

四两红肉

指心,良心。 马烽 《张初元的故事》:“咱人穷了骨头没穷,凭着四两红肉,咱虚说什么?”

双红拜帖

用双折大红纸写或印的大型名帖。旧时拜会或联系事情时用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七一回:“ 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,説道:‘多顶上老公公,拜迟恕罪!’”亦省称“ 双红 ”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十回:“还有给上司的禀帖呢,夹单咧,双红咧,只怕

双红名帖

即双红拜帖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只见一个人……一手提着灯笼,一手拿了个双红名帖,嘴里喊:‘掌柜的呢?’”参见“ 双红拜帖 ”。

诗题红叶

犹言红叶题诗。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逮社》:“等他诗题红叶,白了少年头。”参见“ 红叶题诗 ”。

十里红楼

指富贵人家聚居之所。 元 本 高明 《琵琶记·伯喈夫妻分别》:“儒衣才换青,快着归鞭,早办回程。十里红楼,休重娶娉婷。”

三红秀才

宋 应子和 工诗,有名句“两岸夕阳红”、“蜡炬短烧红”、“风过落花红”,时人称为“三红秀才”。 清 王晫 《今世说·赏誉》“有郎似桐花”原注:“ 邹程邨 嘆曰:‘昔 应子和 名“三红秀才”,今更不当称“三緑”耶?’”

怯红怕黑

犹言怕这怕那。 吉学霈 《一面小白旗的风波》:“你这个老头呀,各方面都好,就是碰住事怯红怕黑的。”

品红评绿

谓以花草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吟诗作赋。 明 《杀狗记·家门大意》:“价嘲风弄月,品红评緑。点染新词别样锦,推敲旧谱无瑕玉。”

年红电灯

即霓虹灯。商业上用作广告的一种氖灯。 鲁迅 《花边文学·零食》:“我想,这是因为在担子上装起了篆字的和罗马字母合璧的年红电灯的招牌。”

幕里红丝

原指唐朝宰相张嘉贞想招郭元振为女婿,让他用“幕里牵红丝”的方法选择女儿。后比喻选妻。

花烛红妆

花烛:彩色的蜡烛。点上彩色的蜡烛,穿着红艳的礼服。指婚礼。

呼红喝绿

形容大声叫嚷。《黑籍冤魂》第二三回:“约有二三十人,呼红喝緑,到那抢刼的地方,高声喊道:‘强盗在哪里?’”

红头巡捕

指旧 上海 租界巡捕房的 印度 籍巡捕。《海上花列传》第十一回:“﹝ 小云 ﹞正要发喊,那鬼倒走到亮里来,方看清是红头巡捕。” 郭沫若 《阳春别》:“教授好像比青年还要悲愤的样子,他指着楼口上站着的一位红头巡捕又接着说道。”

红树歌童

唐 时对黄莺的美称。 清 厉荃 《事物异名录·禽鸟·莺》:“《开元遗事》: 明皇 禁苑中,黄鶯呼为金衣公子,又呼为红树歌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