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 共 32372 词语
词语首拼:
三十六峰

1.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,上有三十六峰。2.指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。

三十六宫

1.极言宫殿之多。

三十六国

1.指汉时西域诸国。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。《汉书.西域传序》"西域以孝武时始通,本三十六国,其后稍分至五十余,皆在匈奴之西,乌孙之南。"王先谦补注"三十六国者媠羌﹑楼兰﹑且末﹑小宛﹑精絶﹑戎卢﹑抔弥﹑渠勒﹑于阗﹑皮山﹑乌秅﹑西夜﹑子合﹑蒲犁﹑依耐﹑无雷﹑难兜﹑大宛﹑桃槐﹑休循﹑捐毒﹑莎车﹑疏勒﹑尉头﹑姑墨﹑温宿﹑j兹﹑尉犁﹑危须﹑焉耆﹑姑师﹑墨山﹑劫﹑狐胡﹑渠犁﹑乌垒。" 2.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。《淮南子.墬形训》"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,有修股民﹑天民﹑肃慎民﹑白民﹑沃民﹑女子民﹑丈夫民﹑奇股民﹑一臂民﹑三身民;自西南至东南方,有结胸民﹑羽民﹑歡头国民﹑裸国民﹑三苗民﹑交股民﹑不死民﹑穿胸民﹑反舌民﹑豕喙民﹑凿齿民﹑三头民﹑修臂民;自东南至东北方,有大人国﹑君子国﹑黑齿民﹑玄股民﹑毛民﹑劳民;自东北至西北方,有跂踵民﹑句婴民﹑深目民﹑无肠民﹑柔利民﹑一目民﹑无继民。"上述国名,出自传闻,无可考。但后世小说如《西游记》《镜花缘》等,多沿袭之。

三十六界

1.见"三十六天"。

三十六郡

1.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二二六年)分全国为三十六郡。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"﹝二十六年﹞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。"裴髎集解"三十六郡者,三川﹑河东﹑南阳﹑南郡﹑九江﹑鄣郡﹑会稽﹑颍川﹑砀郡﹑泗水﹑薛郡﹑东郡﹑琅邪﹑齐郡﹑上谷﹑渔阳﹑右北平﹑辽西﹑辽东﹑代郡﹑巨鹿﹑邯郸﹑上党﹑太原﹑云中﹑九原﹑雁门﹑上郡﹑陇西﹑北地﹑汉中﹑巴郡﹑蜀郡﹑黔中﹑长沙凡三十五,与内史为三十六郡。"清姚鼐《复谈孝廉书》"按《秦始皇纪》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,迄三十三年,略取陆梁地为桂林﹑象郡﹑南海,是已为三十九郡。至秦亡时,或更有分合,不知凡若干郡也。"

三十六鳞

1.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.鳞介篇》"鲤,脊中鳞一道,每鳞有小黑点,大小皆三十六鳞。"因以"三十六鳞"为鲤鱼的别称。

三十六书

1.三十六封有关隋兵渡江的告警文书。宋范成大《胭脂井》诗"三十六书都莫恨,烦将歌舞过扬州。"沈钦韩注"《大业拾遗録》炀帝梦见陈后主,语云'三十六封书,使人恨恨。'前人莫解何谓。盖隋兵渡江警书为张贵妃所沈阁者。"一说三十六非实数,极言其多。

三十六体

1.唐李商隐﹑温庭筠﹑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,世称"三十六体"。

三十六天

1.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﹑色界十八天﹑无色界四天﹑四梵天﹑三清天﹑大罗天,共三十六重。见《云笈七签》卷二一。

三十六天罡

1.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。小说家即以附会于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"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﹐使呼保义宋江为帅。广行忠义﹐殄灭奸邪。"《水浒传》第七十回"三十六天罡临化地﹐七十二地煞闹中原。"后亦以喻不畏艰险的英雄人物。

三十六物

1.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,如毛﹑发﹑爪﹑齿﹑泪﹑液﹑唾﹑屎﹑溺等。

三十六行

1.泛指各行各业。一倍则称"七十二行",十倍则称"三百六十行"。

三十六英雄

1.指五代杨行密部下三十六员大将。 2.泛指南朝称名一时的豪杰,非实数。

三十六雨

1.形容风调雨顺。谓每十日一雨,一年下雨三十六次。

三十六玉皇

1.道教所称的三十六天帝。

三十六苑

1.汉代在北边﹑西边设养马场三十六所,号三十六苑。

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

1.同"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"。

三十六字母

1.宋代汉语语音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,初由唐末守温定为三十个字母,宋代等韵学家又增非﹑敷﹑奉﹑微﹑床﹑娘六母,合称"三十六字母"。
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

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,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。比喻世事变化,盛衰无常。

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

1.比喻对素所熟习之事一时失手,犯了不该有的错误。

三十三天

1.梵语忉利天的意译。即欲界六天之二。小乘有部认为是欲界十天中的第六天。《法苑珠林》卷五"欲界十天者一名于手天,二名持华鬾,三名常放逸天,四名日月星宿天,五名四天王天,六名三十三天,七名炎摩天,八名兜率陀天,九名化乐天,十名他化自在天。"《大智度论》卷九"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,上有三十三天城。"俗称极高处为三十三天。

三十晩上

1.即农历除夕。

三十有室

1.谓男子三十岁娶妻。

三十子

1.《梁书。元帝纪》"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,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。"后因以"三十子"为橘的别称。

三时

1.指春﹑夏﹑秋三季农作之时。 2.夏至后半个月。 3.早﹑午﹑晩。 4.印度分一年为热﹑雨﹑寒三时。 5.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,佛法将经历的正法﹑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。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。见南朝陈慧思《立誓愿文》。

三食

1.犹三餐。 2.三度日蚀。 3.指不肖子弟变卖庄园﹑书籍﹑奴婢度日。

三史

1.魏晋南北朝以《史记》﹑《汉书》﹑《东观汉记》为三史。唐开元以后,因《东观汉记》失传,乃以《史记》﹑《汉书》﹑《后汉书》为三史。见清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.三史》。

三矢

1.三支箭。 2.指战国赵廉颇一饭三遗矢事。矢,同"屎"。

三豕

1.见"三豕涉河"。

三豕涉河

1.《吕氏春秋.察传》"子夏之晋,过卫,有读史记者曰'晋师三豕涉河。'子夏曰'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与三相近,豕与亥相似。'至于晋而问之,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。"《孔子家语.七十二弟子解》作"三豕渡河"◇多以喻文字的讹误。

三始

1.三朝。指正月一日。 2.谓仪容端正,态度庄重,辞令逊顺。此三者为礼义之始,故称。 3.指第三个被贬官为始安太守的人。 4.汉有"七始"之乐,取十二律之七律拟天地人及四时之始。以黄钟为天始,林钟为地始,太簇为人始,因称"三始"。

三士

1.指春秋晋之狐偃﹑赵衰﹑贾佗。 2.指古之许由﹑巢父﹑池主三隐者。 3.指春秋齐之公孙接﹑田开疆﹑古冶子。三人勇而无礼,晏子认为将桅国家,准备除掉他们,请景公赐三人二桃,论功而食。三人相争不下,皆不食桃,自刭死。事见《晏子春秋.谏下二四》。

三世

◎ 三世 sān-shì (1) [three generations]∶三代,常指祖孙三代 (2) [sansei]∶在美洲,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

三世同财

1.谓三代人和睦共居,不分家产。

三世同爨

1.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,和睦共处。

三世执戟

1.汉之扬雄于成帝﹑哀帝﹑平帝三世为郎官,故称。

三仕

1.谓三度或多次出仕。

三市

1.指大市﹑朝市﹑夕市。 2.泛指闹市。

三式

1.术数家语。指遁甲﹑太乙﹑六壬。

三事

1.三件事。所指随文而异。指正德﹑利用﹑厚生。 2.三件事。所指随文而异。指倡德﹑和乱﹑终齐。 3.三种官职。 4.指三公。 5.三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