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山海经(其二)
[晋朝] 陶渊明
玉台凌霞秀,王母怡妙颜。
天地共俱生,不知几何年。
灵化无穷已,馆宇非一山。
高酣发新谣,宁效俗中言!
评析

陶渊明在这首诗中给我们展示了西王母所居天境:天地共生、秀出云霞、神异变化、高雅不俗,表现出了其无限的向往之情。笔者以为,与其说这是陶渊明对“秀雅天境”的向往,毋宁说这是陶渊明“独闲灵府”的折射。

“玉堂凌霞秀”,西王母居于玉堂之上,高凌云霞。联想到陶渊明崇尚“二疏”的“高啸返旧居”(《咏二疏一首》)来:高者,高世也;啸者,啸傲也。“二疏”功成身退,高出世人,超乎世俗;“二疏”回归故里,放歌长啸,逍遥自在,这样的人生令人艳羡,而高凌云霞的天境不正是诗人的“独闲灵府”的折射吗?“形迹凭化往,灵府常独闲。”(《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首》)形迹任随大化变迁,心灵却保持闲静而无世俗杂念。

“灵化无穷已”,神异变化无穷无尽。就似伴随陶渊明终身复杂而矛盾的心境。最典型的就是那首描写陶渊明内心世界里的两个矛盾的“我”:“一士长独醉,一夫终年醒。” (《饮酒(有客常同止)》)一个“醉士”的我长久独醉,一个“醒夫”的我终年清醒,始终伴随并困扰着陶渊明,形影不离。

“天地共具生,不知几何年。”“高酣发新谣,宁效俗中言?”这仿佛是在说陶渊明那与生俱来的厌“俗”秉性:“少无适俗愿,性本哀丘山。”(《归田园居(少无适俗愿)》)。自少儿时期就无适应世俗踏入官场的愿望,本性就热爱自然界的丘林山水。“谈谐无俗调,所说圣人篇。”(《答庞参军一首并序》),交谈融洽而无庸俗的论调,说的都是古圣贤哲的佳篇。

秀丽的玉堂高凌云霞,西王母容颜怡然美艳。她与天地一起生存,不知生于何年终于何时。神异的变化无穷无尽,楼馆庭宇非一山一处。高会酣饮唱出的新歌,岂是仿效世俗中的语言?